勿以貌取人
最近,我受一个机构所托,认可一个有潜能的职员担任领导职务。当我询问有什么实例可以证明这个人比其他人优秀时,我得到的回复是,这个推荐基本上是根据相当主观的看法和观念。 我曾在人力资源的专业领域里服务,于是,我建议这个机构,搜集更多客观的论据后才做决定。我建议人事经理通过更多管道来获取论据,以便更客观地评估这个人选。我很庆幸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
上个星期,一位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朋友告诉我,她在参与一个决定员工排名、决定谁该获得更多花红的评估会议时,心里感到不安。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在为自己的员工极力争取的过程中,也批评他们其实不太认识的其他员工,而这些评语都是主观的定论。我们两人都认为,以这种方式来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有待改进。
这两起事件提醒我,无论在专业上或日常生活里,都不应该根据个人的主观看法,或以一次孤立的事件来评断一个人,就如俗话所说的,不要“以貌取人”。 历史上也发生过不少事件,一再提醒我们勿“以貌取人”,我们要深入了解一个人之后,才可做出客观的评价,避免过早地抹杀一个人的潜能。
· 华特•迪斯尼(Walt Disney)是“迪斯尼”品牌的创使人,多才多艺的他通过电影、商品和主题乐园,赚取数以亿计的盈利。但他早期曾被开除,因为他的老板嫌弃他“缺乏想象力、没有好点子”。
·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4岁才会说话,7岁才开始阅读。他被学校开除,甚至无法被工艺学校录取。谁又会想到,被很多人视为“失败者”的爱因斯坦,日后却成功赢得诺贝尔奖,成为现代物理学之父。
· 大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Edison)年幼时曾被老师从学校送回家,老师当时告诉爱迪生的妈妈,爱迪生“笨到什么都学不会”。但爱迪生的妈妈没有放弃,她在家里教导儿子。爱迪生后来成了世界上最有成就、拥有超过1000项专利的发明家。
·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Ludwig Beethoven)小时候被老师说他无药可救,永远都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功。但这位作曲家兼钢琴家,后来却谱出了世上最优美的旋律,好几首还是在他失聪后创作的。
在政坛上,这类例子比比皆是。1948年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不少媒体人、反对党人士,甚至是与杜鲁门(Harry Truman)同政党的同僚,都认定杜鲁门无法胜选。他当时被视为“小人物”,因为他不及前一任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那样充满活力。
相对来说,杜鲁门当时的共和党对手杜威(Thomas Dewey)却非常有冲劲,一直被外界看好能胜选,甚至连当时的《芝加哥每日论坛报》(Chicago Daily Tribune)都在竞选成绩揭晓前,预先印刷了以“杜威击败杜鲁门”(Dewey Defeats Truman)为标题的头条。当杜鲁门爆冷胜选时,这个头条也成了史上最乌龙的头条。 我在政坛上也观察到,很多人对国会议员或政党的看法,也不一定都是正确、有事实根据的。有些候选人享有“光环”(halo),好像永远不会做错事一样,也有候选人被戴上了“魔角”,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对。
可是,那些在竞选期间很受欢迎的候选人,并非每个都成为能干的国会议员。反而是一些在上届大选中被炮轰得体无完肤的候选人,现在已成了选民心目中的好议员。 我们很难不去评价别人,但我们其实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在评估自己或评价他人时,拿捏得更好:
1. 管理大师建议,评估个人表现的最佳方法是多重性的,包括了自我评估、同僚的评估,以及上级的评估。
2. 需要给予评估者对于自己身份意识的训练。如果牵涉到升职加薪,评估者往往会给自己较有利的评估,或者对于那些他们比较熟悉、相处得更好的同事或上级,给予更好的评价。
3. 对于那些接受评估的人,他们应该清楚,不管别人的看法是否有根据、准确与否,都得接受现实。如果别人对我们有错误的看法,我们就该善用机会去纠正这些看法。如果看法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从中学习。
4. 对于那些总是很快对别人下定论的人,这句名言或许值得参考:“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才能更清晰地帮别人去掉眼睛里的刺。我们现在如何去评价别人,有一天也可能会如此被他人评价。”(To first take the plank out of our own eye, and then we can see more clearly to remove the speck from the eye of the ones we judge. In the same way we judge others, we ourselves may be judged one day.)
潘丽萍/ 萍良心说(我报)/ 2014年9月4日